Tuesday 29 September 2009

中國創業板:瑰寶亦或垃圾?

摘自2009年9月28日華爾街日報

中國創業板:瑰寶亦或垃圾?

本週所有目光都將轉向中國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中國新設立的創業板市場將讓上市新股的行業進一步膨脹。

就在幾天前﹐創業板的推出時間似乎恰好迎合了對中國IPO的熱情最為高漲之際。

但上週﹐在香港上市的兩只新股和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盛大遊戲(Shanda Games)都收在了發行價之下。中國期待已久的創業板和最先上市的股票可能也面臨著艱難的開局。

新創業板的定位是中國的納斯達克﹐將吸引初創和科技企業。22家公司已經獲批﹐預計下月初開始交易。

但我們以前沒有經歷過這些嗎?我的第一個擔憂就是創業板的名字。香港也在1999年推出了自己的創業板﹐當時也是IPO的鼎盛時期。其中的想法是這個較小的市場能夠允許不符合主板連續3年盈利要求的初創成長型公司能夠獲得資金。

最終﹐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許多公司都是富豪大亨旗下的企業﹐他們有機會找到了迅速籌資和上市的途徑(如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的TOM集團(TOM Group)和新鴻基地產(Sun Hung Kai Property)的新意網集團(SUNeVision))﹐而不必費力打造能掙錢的企業。

投資者很快失去了興趣﹐創業板成為了恥辱的標志。只要企業符合資格﹐他們都會直接提出到主板上市。香港已經存在大量慘不忍睹、流動性很差的“仙股”﹐創業板市場的建立更是雪上加霜。


結果取決於標準

中國新的交易所會有所不同嗎?按照一般規則﹐對盈利記錄的要求不會輕易被忽視。中國創業板市場只需要1年盈利﹐但銷售增長率必須至少有兩年超過30%。

在將會成就或破壞新市場的因素中﹐也許最重要的就是上市公司的質量。中國與其它大多數股市的不同之處是﹐政府實際上仍然在決定誰可以上市。主板上主要都是與政府關係密切的國有企業。人們希望創業板能為目前被擋在外面的民營企業提供一個新的上市平台。

其結果將取決於擬上市公司的標準上。匯豐證券(HSBC Securities)說﹐最先獲準上市的這些公司都超過了上市要求。

然後還有定價的問題。作為監管機構的中國證監會將再次比西方同行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兩年前﹐當時的問題是A股IPO的定價過低﹐但現在是否已走向了另一面?

一個擔憂是股票定價可能過高﹐導致投機氣氛大增。創業板上市股票的發行價的平均市盈率達到了55倍﹐有時甚至高達70倍﹐這可能是自找麻煩。

這些股票上市後的表現如何將取決於受過教育的投資者隊伍的出現。其中一些評論完全將重點放在了規模更小的股票上﹐它們的股價更容易被推高。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將獲準投資創業板市場﹐不過參與程度可能將取決於流動性和研究範圍。匯豐說﹐預計A股基金管理公司將在創業板市場推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ETF)產品﹐因此這可以成為大陸以外的投資者參與其中的一種方式。

目前有很多來自中國的股票﹐因此創業板可能難以得到關注。我們已經有了在中國內地上市的A股和B股﹐在香港上市的H股﹐以及在美國和新加坡上市的中國股票。

如果新的創業板表現不錯﹐或許會令香港感到緊張﹐擔心它會失去主要資本市場的作用﹐或是到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可能會減少?不過﹐目前香港和納斯達克仍吸引了中國一批最好的科技股﹐如百度(Baidu)、網易(Netease)、騰訊(Tencent)和阿里巴巴(Alibaba)。

為了實現持久的成功﹐最終的問題不是上市首日的表現如何﹐而是未來幾年里的表現:維持興趣、估值和機構投資者廣泛參與的能力。

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歸結為公司的基本面﹐從謹慎的角度說﹐在創業板上市的股票需要比近期的中小板表現更好。根據匯豐對2006年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的52家中小板股票的研究﹐銷售年增長率從IPO當年的34%持續下降到一年後的22%﹐然後在上市3年後又下降了8%。

投資者想知道的是﹐這些公司將到創業板上市視為上市公司之旅的開端﹐而非其創始人的退出遊戲。

Craig Stephe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