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3 August 2010

比較中、印兩國企業家

摘自2010年8月13日華爾街日報



比較中、印兩國企業家




過去幾年對比中國和印度經濟環境的評論性文章并不少見﹐這兩個國家同時出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企業家階層的崛起。但對於這兩個國家的企業家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他們決策和行動的背後動機﹐我們卻知之甚少。最近英國調查公司YouGov對中、印兩國4,000多位企業家、企業經理和夢想成為企業家的人進行了一次調查﹐由英國智庫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近日公佈的調查結果﹐使外界得以一窺這兩個國家企業家階層的各自狀況﹐並將一些問題擺在了決策者和投資者面前。



這兩個國家的企業家都很看好未來。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社會較10年前更歡迎企業活動﹐印度和中國分別只有25%和33%的受訪者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了新企業的前景。多數人相信﹐未來五年他們的生活將大為改善。



但在對經濟的樂觀之外﹐兩種不同的企業家精神也顯現了出來。中、印兩國企業家創辦企業的動機首先就有不同。當被問到主要的創業動機時﹐絕大多數印度企業家說是“想成為自己的老闆”﹐而多數中國人的回答是為了掙更多錢。在這方面印度創業者與西方模式更像﹐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去年的研究顯示﹐當美國創業者提及創業的主要原因時﹐他們更喜歡說“想擁有自己的公司”﹐而不是“想積累自己的財富”。



當被問及激勵他們決定創業的其他原因時﹐近一半的中國創業者給出的答案都與國家扶持企業發展的努力有關﹐而在印度只有9%的受訪者這樣說。中國23%的創業者表示﹐他們在學校或大學學習的東西促使他們作出了創業決定﹐這想必是政府利用大學推動創業精神的結果。中國企業主提及政府採取的親商措施或媒體(在中國媒體是國家控制的)所傳達親商信息的頻率﹐是印度企業主的三倍。



印度企業家更能得到親屬和週圍人士的支持。21%的印度受訪者說﹐家庭期望是他們企業家精神的源泉﹐而中國受訪者中只有9%這樣說﹐27%的印度受訪者說他們從所結識的其他企業家那裡獲得過激勵﹐在中國受訪者中這一比例為18%。



中、印兩國企業家在激勵和動機方面的差異體現在許多方面。印度依賴親戚關係的創業模式在企業融資中就有體現﹐49%的印度企業主依賴家族資源創業﹐中國創業者中只有25%的人這樣做。中國企業家更依賴銀行﹐其中49%的人從銀行貸款﹐印度企業家中的這一比例為27%。在對舉債和獲得投資等傳統融資方式的利用方面﹐印度企業家的使用率只是中國企業家的一半。這一現象引發了一些可進一步研究的有趣問題。比如﹐印度企業家會因為知道自己一旦創業失敗就將傷及朋友和家族、而非某個非親非故的銀行﹐從而在創業前更加小心地研究自己的商業模式嗎?中資銀行在提供貸款前﹐是否能像印度家庭一樣仔細評估創業想法的商業價值呢?



在羅列影響創業的重要因素時﹐印度創業者認為與獲得融資差不多一樣重要的﹐是創新和在困境面前承受風險的能力等個人內在品質。而對中國創業者來說﹐獲得信息和知識比創造力更為重要。這暗示中國創業者認為商業上的成功有賴於知曉並利用外部市場環境﹐而印度創業者認為成功源於適應不斷變化環境的內在能力。



中、印兩國企業家在看待自身與外部政策環境的關係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印度81%的企業主說﹐要想獲得商業成功﹐重要的是有能力找到並改進可繞開限制性法規和制度的方法。而中國93%的企業主說﹐必要的關係網(主要是與政府的關係)對他們的商業成功有重要作用。概括地說﹐有有事業心的印度人相信﹐即使沒有國家的支持﹐他們也能成功﹐而中國有事業心的人則認為﹐他們的成功與政府有直接關係。



調查結果對於在發展中國家如何支持創業有借鑒作用。我們的調查目前顯示﹐印度的企業家精神具有一種可持續性﹐而中國在這方面則不那麼明顯。由於印度企業家往往是在政府和金融機構運轉不良的環境下獲得成功的﹐因此他們形成了一種獨立而勇於試驗的稟性﹐我們有理由推斷﹐如果印度減少對企業的種種羈絆并清除腐敗﹐印度的企業家階層將獲得更大成功。而在中國﹐如果政府行為不再足以造就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家﹐我們不清楚將會是怎樣一種局面。



(編者按﹕本文作者Ryan Streeter是倫敦列格坦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