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8 December 2009

中國IPO市場的滬港雙城記

摘自2009年12月28日華爾街日報

中國IPO市場的滬港雙城記

過去10年﹐香港股票市場和恒生指數(Hang Seng Index)讓自己的命運順應了中國經濟時代的來臨﹐及中國企業的崛起。但往前看﹐這個只有700萬人口、因歷史和地理的偶然而存在的城市﹐能不能夠繼續扮演這種領頭羊的角色?

匯豐銀行(HSBC)最近宣佈﹐正在推動於明年初在上海上市。此舉頗富象徵意味﹐像是指引將來方向的一個重要標志。畢竟匯豐幾十年來都是恒生指數和香港市場的領軍企業。現在它告訴我們﹐要去上海了。

不過﹐雖然上海正在穩步上升﹐但目前並沒有以犧牲香港為代價﹔從整個2009年的情況來看﹐香港仍是全球範圍內融資規模最大的市場。據彭博社 (Bloomberg)數據﹐今年香港為新上市企業融得接近300億美元的資金﹐上海位居其次﹐在為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NR Corp)籌資人民幣139億元(合20.4億美元)後﹐其融資總規模達到人民幣1,870億元(合273億美元)。

香港仍然保持了它的上市目的地地位﹐這得益於它已經確立的知名度與專業力量、國際化地位和流動性。由於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再加上大陸限制外國投資者﹐意味著香港保留了一種獨特優勢。另外﹐在這個人才國際化的時代﹐上海45%的稅率會阻礙人才大規模撤離低稅率的香港。但假以時日﹐這些障礙仍然是可以克服的。

從短期來看﹐明年兩家市場都將迎來大規模的上市﹐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預計﹐上海將會領先香港。安永預計﹐2010年香港市場IPO(首次公開募股)可能將籌得規模空前的3,700億港元(合477億美元)資金 ﹐同時上海證券交易所(Shanghai Stock Exchange)預計將為中國企業籌得人民幣3,800億元(合557億美元)。

截至目前﹐上海滿足於自己只是面向中國的純國內金融市場。但這種滿足能維持多久?

據報匯豐將上市融資80億美元﹐其名聲和規模可能會讓上海嘗到甜頭﹐使它謀求成為首選的上市目的地。當然﹐匯豐沒有放棄它在香港和倫敦等其他重要市場的上市地位(也沒有放棄它在美國的美國存托憑證(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但我們應當關注交易量的流動情況。

香港面臨的挑戰是要保持自己的目標明確﹐而不是光指望未來上海能很樂意與之分享盛宴。即將卸任的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周文耀(Paul Chow)上個月在離職演講中警告說﹐現在需要制定計劃。他提醒說﹐中國無疑將朝著可兌換貨幣發展﹐這將威脅香港自然而然作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即將上任的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北京出生的李小加(Charles Li)或許對平衡上海和香港兩個市場的需求更遊刃有餘﹐他將如何領導香港交易所集團是件值得關注的事。李小加曾擔任摩根大通(J.P. Morgan)中國區董事長。

儘管如此﹐仍有很多團體樂於保持現狀。以房地產集團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Ronnie Chan)為例﹐他最近對上海帶來的威脅作出回應﹐輕蔑地說上海至少落後了25年。如果你看到上海的發展速度﹐特別是在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新建的鐵路網和其他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就會發現這樣的自滿是草率之舉。

公平地講﹐香港開發商並不適宜對競爭加以評論。看看恒生指數﹐讓人眩目的“非常”類股一直沒有變﹐仍是房地產。開發商巨頭們還是那些﹐反映出的依然是一個舒適、壟斷寡頭控制下的市場﹐不受競爭的減弱和科技進步影響。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恒基地產、恒隆集團、信和置業和中國海外發展都還在。毫無疑問﹐與上海或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相比﹐香港仍是一個遠遠超前的賺錢的房地產市場。

與此相反﹐在可交易的商業和金融行業等存在競爭的領域﹐過去10年來股指的組成發生了巨大變化。匯豐與中國銀行、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和中國建設銀行等新生的大陸巨頭都是成份股﹐必須努力才能保持領先。

香港恒生指數中的商業類股如今是由騰訊等積極進取的大陸新企業﹐以及包括中國移動和中石油在內的一些國有巨頭所組成。

這些大陸企業才是對香港來說真正重要的──吸引更多的大陸企業﹐同時保住現有的大陸企業﹐這將決定香港這個市場是否能保持全球一流水平。香港面臨的檢驗將是﹐香港及其交易所未來將如何監管自己﹐以保持目標明確﹐而不只是看重房地產開發商巨頭精英們的短期利益。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