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8 December 2009

中國銀行業表外貸款引發質疑

摘自2009年12月18日華爾街日報

中國銀行業表外貸款引發質疑

據做過研究的分析師說﹐中國的放貸機構正在利用不太為人所理解的一種金融工具將貸款轉出資產負債表﹐這種趨勢引起了對全球最大的銀行業之一透明度問題的質疑。

這類交易上月大幅增加﹐它主要是銀行暫時向中國的信托公司出售貸款﹐並承諾在未來幾週或幾年內回購貸款。信托公司然後將貸款重新打包到面向客戶的金融工具中。

分析師們同銀行管理人員討論了這種做法。分析師說﹐在信托公司持有這部分貸款期間﹐銀行通常不將其計入到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中。分析師說﹐在中國政府對信貸擴張表示擔憂﹐並要求貸款機構增加資本金預防壞賬之際﹐銀行進行此類交易目的顯然是減少貸款餘額。

儘管對於這種貸款出售行為缺少公開的官方數據﹐但研究公司Shanghai Benefit Investment Consulting估計﹐今年共有人民幣6,030億元(883.1億美元)銀行貸款打包變成了信托產品。這在今年9萬多億元的新增貸款中只佔很小的比例﹐但速度卻一直在加快。Shanghai Benefit說﹐11月份共有1,600多億元的銀行貸款進入到了信托產品中﹐而當月的政府數據顯示新增貸款只有2,948億元。

不同銀行賣出的總額還不清楚。不過分析師說﹐許多銀行都在採取這種做法。中國的三大上市銀行週三和週四都沒有回復記者通過傳真提出的問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簡稱:銀監會)也是如此。

不過據知情人士說﹐監管機構在上月發給信托公司的一封通知中對銀行與信托公司之間的關係表示了擔憂。據另一位看到這份文件的知情人士說﹐通知中說監管機構正在考慮採取措施限制銀行利用從出售此類貸款中獲得的資金額外放貸的能力。

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駐北京高級董事朱夏蓮(Charlene Chu)說﹐大量貸款不再出現在銀行賬面上的事實表明﹐官方統計數據低估了今年的信貸增長。她說﹐政府依靠貨幣供應和貸款增長數據決定貨幣政策。但如果銀行發放大量政府看不到或無法控制的貸款﹐貨幣政策的管理就可能成問題。

朱夏蓮和一位同事週四發表報告警告說﹐允許這種活動以缺乏監管和透明度的方式繼續下去可能讓參與的銀行發生巨額隱藏或有負債。

中國的銀行目前的做法在某些方面類似於西方銀行本世紀初將資產脫離資產負債表的金融手段。比如﹐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等銀行將資產轉移到特定目的投資機構中﹐然後由後者發行得到這些資產支持的證券。這種做法在金融危機時惹火燒身﹐當時銀行被迫在這些資產的價值暴跌和自身陷入困境之際將數十億美元此類資產轉回賬面。

中國的銀行基本上毫發無損地渡過了金融危機﹐這主要是因為監管機構決不允許它們從事更成熟的經濟體中常見的那種金融工程。中國僅在2005年開始嘗試資產證券化﹐並在2007年擱置了這項試驗﹐當時這項技術成為了西方所發生問題的代名詞。分析師說﹐與常常涉及次級抵押貸款等風險資產的這類證券化交易不同﹐中國的銀行通常向信托公司銷售優質的企業貸款。

信托公司在中國金融業佔據著不同尋常的位置。它們受到的監管不如其它機構那麼嚴格﹐與其它國家的信托相比﹐它們的運營更類似於對沖基金。這類信托機構通常從企業投資者或富裕個人那裡籌集資金﹐然後以多種方式投資﹐其中包括租賃、置業和投資私募股權基金。

惠譽評級的朱夏蓮說﹐在2007年政府給貸款發放設置上限為過熱的經濟增長降溫時﹐中國的銀行就開始將貸款轉移至信托公司。她說﹐銀行希望找到繼續放貸的途徑﹐同時又不會觸及貸款上限。

Dinny McMaho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