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09年8月21日華爾街日報
油門一旦鬆開﹐中國經濟將駛向何方﹖
中國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已有十月之久﹐此時人們也開始擔心政府的刺激資金一旦耗盡﹐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將何去何從。
由於市場擔心中國政府將可能收緊信貸並突然退出刺激計劃﹐中國股市本月大幅下挫。儘管這種想法有些言過其實﹐但中國經濟似乎還沒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應對人民幣4萬億元刺激資金在今年晚些時候逐漸耗盡之後的狀況。
中國政府尚未使經濟擺脫對出口的依賴。所以說﹐鑒於美國等主要貿易夥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可能保持疲軟﹐若在今年晚些時候減少公共支出和信貸無疑將把中國經濟推入困境。
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可能逐步趨於穩定﹔另一方面﹐中國也將面臨諸多風險﹐例如明年經濟再次放緩甚至惡化、資產泡沫、基礎產業產能過剩、政府注資引發的通貨膨脹等。
著名觀察家、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Andy Xie)表示﹐中國並未改變增長模式﹐而是在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提振需求。
謝國忠稱﹐中國只是將刺激計劃作為出口收入恢復增長前的一種權宜之計﹐而並非試圖引領經濟走向內需型增長模式。但謝國忠也指出﹐如果發達經濟體並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實現經濟復甦﹐那麼全球經濟將到明年年中左右出現第二波探底﹐屆時中國將討論第二套刺激計劃。
上述擔憂是導致中國股市近來大幅下跌的部分原因。自年初累計上漲90%後﹐中國股市從8月4日至本週三期間下跌了20%﹐週四上證綜合指數反彈了4.5%﹐收於2911.58點。
中國也許能實現8%的官方增長目標﹐原因無非是中國政府有這個能力讓理想變成現實﹐至少暫時如此。貨幣供應量增幅創13年最高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是2004年上一輪通貨膨脹週期頂點以來的最高水平。
隨著中國經濟刺激計劃的實施以及全球經濟的逐步企穩﹐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速由第一季度的6.1%升至7.9%。
然而﹐如果在刺激計劃的效應逐步減弱後﹐中國還沒有找到除出口之外的其他經濟驅動力﹐那麼等待中國的將是增長放緩的尷尬局面。不過﹐標準普爾 (Standard & Poor's)亞太首席經濟學家Subir Gokarn認為﹐這對於中國而言或許並不是一件壞事。
標準普爾預計﹐中國今年的經濟增幅將由去年的9%降至7.5%-8.0%﹐之後會在明年回升至8.0%-8.5%。高盛的預期更為樂觀﹐其預計中國2010年經濟增速將急劇擴張至11.9%。
但始終存在這樣一種風險﹕隨著中國向經濟實體注入大筆資金﹐加之外界對中國已發佈數據的種種質疑﹐中國經濟狀況可能會急轉直下﹐這或許意味著全球市場甚至全球經濟將再次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
以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駐倫敦策略師Albert Edwards為代表的分析師們甚至認為﹐中國經濟的復甦完全是一種假象。Edwards在近期的報告中寫道﹐如果說2007年的美國是一輛低速行駛的列車﹐一節節沉重的車廂依次緩慢地脫離軌道﹐那麼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這輛滿負荷運轉的列車不久將啟動緩衝器。
還記得中國上次試圖擺脫經濟滑坡局面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出口才成為中國經濟的又一架馬車。
但當時不惜任何成本求增長的策略曾引發資產泡沫、產能過剩、通貨膨脹和信貸過度等問題。為縮小泡沫﹐部分行業曾經歷過陣痛﹐無法持續的增長模式也導致了能源浪費、嚴重污染以及資源瓶頸。
Macquarie Capital Securities中國經濟部門主管Paul Cavey稱﹐這次為幫助經濟復甦﹐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取得更大進展之前﹐中國將可能繼續依靠放鬆銀根的方式刺激經濟﹐以緩解出口放緩的影響。這或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將不可避免。
Cavey稱﹐中國消費者和生產者價格依然遠遠低於上年同期水平﹐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將對國內物價構成上行壓力。這種通貨膨脹擔憂對當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形成羈絆。
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訪問學者John Makin說﹐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可能比人們想像的還要嚴重﹐原因在於中國的經濟數據含糊不清﹐例如﹐發貨被計入最終銷售﹐政府對項目的支出被視為項目自身支出。這可能掩蓋了貨幣和信貸流動的真相﹐而熱錢的流入實際上令資金規模擴大﹐這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發展到威脅中國經濟穩定的程度。
中國央行(People's Bank of China)本月表示﹐將對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行微調﹐但目前﹐央行正在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管理充裕的流動性﹐相關機構也加強了對銀行和貸款的監管。
今年前7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升至GDP的四分之一左右﹐但7月份人民幣3,560億元的新增貸款仍遠低於今年超過人民幣1萬億元的月均水平。1至7月份財政支出較上年同期上升20%﹐但只佔到本年預算開支的44%﹐因此大量的政府資金仍未得到釋放。
J.R. Wu
Monday, 24 August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