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4 August 2009

中國出口行業難以肩負創造就業重擔

摘自2009年8月14日《華爾街日報》

中國出口行業難以肩負創造就業重擔


郭凱和恩迪亞耶(Papa N’Diaye)在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準備的兩份工作報告中﹐談到了關於中國經濟前景的兩個最大問題:近年來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的出口加工業前景如何?有什麼為急於改善自身生活的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其他途徑?

IMF最近在評估中國經濟情況時引用了這兩位作者的研究成果。上述工作報告中的一份是在兩人長期不認同中國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完成的。

在第一份報告中﹐兩位作者從常識出發首先斷定﹐中國經濟不可能永遠維持高增長﹐他們試圖明確何種因素有可能抑制中國未來的出口增長。其中一個因素很簡單﹐那就是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製造的產品有多大興趣。

在新的製造業大國崛起方面有先例可供參考:日本在世界出口市場所佔份額最高曾達到10%左右﹐但自那以來卻逐漸下降。雖然中國在全球出口市場的佔有率目前還不到10%﹐但兩位作者認為﹐中國在這一市場的份額最終有可能達到20%左右。

不過兩位作者聲稱﹐要達到這一水平需要滿足一些大膽的假設條件﹐而這些條件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大可能實現的。事實上﹐要提高在世界出口市場的佔有率﹐中國就必須降低出口產品價格。而降價則要求中國的製造商要麼提高效率﹐接受更低的利潤﹐要麼能從政府獲得更多補貼。

雖然中國的生產率一直在迅速提高﹐但增長勢頭近年來已經放緩﹐而且隨著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間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中國提高生產率的難度將會加大。兩位作者認為﹐中國出口商的利潤狀況目前還算不錯﹐所以他們能夠削減利潤率﹐但他們削減利潤率的能力可能並不足以增加中國在世界出口市場的佔有率。報告說﹐“在許多產業﹐早在預想的市場份額擴張能夠實現前﹐出口商的利潤率就會被消耗殆盡了。這種情況幾年內就會出現。”兩位作者認為﹐由於增加政府補貼會引起許多其他問題﹐因此政府不大可能這麼做。

這些都意味著﹐即使全球經濟復蘇﹐中國的出口也不大可能再像近年來那樣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無限期增長。因此﹐雖然出口加工業已為中國數千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但這一行業今後卻不可能再創造出這麼多就業崗位。在第二份報告中﹐兩位作者試圖估計出中國通過為國內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

與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僱傭人員佔總就業人數的比例要低得多﹐而中國從事農業的人佔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則要高於這些國家。這意味著中國有可能為原從事農業的人在服務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以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計﹐這將創造出7,000萬個職位﹐約佔中國勞動力總數的9%。

中國在出口行業之外有大量就業潛力可挖。但兩位作者說﹐中國經濟從依靠出口和製造業推動轉向更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服務來推動﹐卻不大可能是一個能夠平穩實現的過程。關閉主要做出口業務的公司﹐新辦重點服務於國內的企業﹐一段時間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一部分人失業。某一行業的熟練工在轉做另一行業時也會遇到困難。兩位作者建議﹐政府可出台一些政策來降低上述困難﹐這些政策能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提高百姓收入﹐避免讓經濟轉型的困難都落到就業者頭上。

Andrew Batso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