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0 December 2009

全球碳減排協議難獲產油國支持

摘自2009年12月10日華爾街日報

全球碳減排協議難獲產油國支持

由於世界上一些高速增長的石油消費國面臨著削減碳排放的壓力﹐主要產油國已經開始為原油收入的長期下降發愁。

多年來﹐產油國一直擔心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節能措施降低能源消耗﹐或使用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等非石油替代能源。

而現在﹐在數十國家齊聚哥本哈根、努力達成碳減排協議之際﹐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主要波斯灣國家擔心﹐新興市場國家的原油需求也可能下降﹐其中包括作為世界石油消費增長最大引擎的中國。

海灣國家官員表示﹐這些擔心以及將來政府收入可能受到的影響﹐可能削弱海灣阿拉伯國家對哥本哈根所達成協議的支持。

包括一些海灣國家在內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歐佩克)﹐預計將有一些高級官員出席下週哥本哈根會議的下半段。這些官員包括歐佩克秘書長Abdalla Salem El-Badri﹐以及歐佩克成員國的幾位石油部長。預計El-Badri將發表報告。

近期一些主要國家降低“碳強度”的承諾﹐實際相當於這些快速增長的經濟體要大幅提高其工廠、電廠和汽車的能源效率。

近日﹐中國和印度都宣佈了在未來十年削減碳強度的計劃。近幾年已提高了車輛燃油效率標準的中國﹐希望在2020年以前將碳強度從2005年水平最高削減45%﹔印度的目標是未來十年在2005年基礎上最高削減25%。所謂碳強度﹐是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石油消費量相對較小的馬來西亞﹐也在週三宣佈了未來十年大幅削減碳強度的計劃。

分析人士稱﹐由於中國和印度佔據了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大部分﹐如果它們採取認真的節能措施﹐將來的石油消費量可能遭到重挫。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貝克研究所(Baker Institute)高級能源研究員賈菲(Amy Myers Jaffe)估計﹐如果中國大力提高能源效率﹐並使用更多替代性能源﹐那麼在未來二十年它自己的石油需求可能將達不到450萬桶。

沙特阿拉伯氣候變化問題首席談判員薩班(Mohammad Al Sabban)說﹐對於作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的沙特阿拉伯來說﹐這樣一種變化可能會使這個王國在未來的石油收入減少數萬億美元。

作為歐佩克最大成員國的沙特阿拉伯估計﹐如果一份有效的哥本哈根協議生效﹐未來二十年歐佩克石油收入將經受至少6萬億美元的損失。薩班表示﹐這一數字可能還會更大﹐具體要看這些削減石油需求的政策是不是仍然是“選擇性的且不利於石油產品”。

分析人士說﹐這樣的估計很有可能過高﹐但這種預測﹐仍有可能挫傷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石油國家未來在原油產能方面的投資。

某海灣產油國的一位高級官員說﹐如果我們認為將來沒有需求﹐我們憑什麼投入大筆資金呢?

這位官員還說﹐如果不保證為海灣國家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財務補償﹐那麼它們有可能不支持哥本哈根會議達成的協議。

這位官員說﹐跟其他所有人一樣﹐我們會保護自己的利益。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近期宣佈提高能效﹐並不代表著現有政策出現了多大的變化﹐而更多地是在哥本哈根峰會召開前﹐是面對發達國家壓力而改變措辭。

比如﹐為鼓勵能源消費更加審慎﹐中國已經在削減能源價格的高額補貼。分析人士還說﹐美國等發達國家將希望可以核實﹐中國正在實際行動中兌現它的自發承諾。

Spencer Swartz

No comments: